崇祯皇帝是明年末代皇帝,作为皇帝,崇祯曾经有过中兴大明的梦想,继位之后,他兢兢业业、励经图治,然而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,明朝仍然逐渐走向灭亡,这不免让后人叹惜。
内忧外患的大明
崇祯于天启七年(1627年)登基继位,无奈父兄留给崇祯的已经是一个破烂的江山。在内,由于明朝多年的政策弊病,百姓极度贫穷,再加上连年天灾,百姓生存不下去了,崇祯元年(1628年),高迎祥率众起事,自此百姓纷纷揭竿而起,如洪流一般,势不可挡。在外,从天启年间起,明军对战后金,败多胜少,辽东尽落后金之手,后金把大明当作后花园,几乎年年南下虏掠,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破坏。

崇祯两次放弃与后金和谈
天启七年(1627年)八月,天启朱由校去世,皇太极派使者来北京吊唁天启,提出与大明和谈,当时刚继位的崇祯果断拒绝。那时候的崇祯踌躇满志,要中兴大明,打败后金,光复辽东,岂会和后金和谈?
11年之后,也就是崇祯十年(1638年),张献忠、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,已经威胁到明朝的统治,兵部尚书杨嗣昌得到崇祯的信任,提出“四正六隅、十面张网”的围剿计划,并主张与清(1636年,皇太极改后金为清)和谈,得到崇祯的认可,但遭到朝臣的非议和弹劾,和谈不了了之。那时的大明,虽然内忧外患,但还是有一定的实力,杨嗣昌、孙传庭等人剿匪也取得一定的成就,崇祯坚信他应该平定农民起义,再跟大清决战,和谈破裂,崇祯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。
松锦战败,在军事上彻底断绝明朝的生机
崇祯十三年(1640年),皇太极率军攻打锦州,并将锦州团团围住,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求援。崇祯十四年(1641年)七月,洪承畴在宁远誓师,率八总兵、十三万人抵达锦州,开始与大清交战。
由于后勤补给压力太大,崇祯帝多次催促洪承畴与清朝决战,洪承畴被迫放弃了“且战且守”的“持久之策”,率兵匆匆赶来,此时仅有三天军粮,被皇太极围点打援,粮道断绝,将士恐慌,多有逃跑。
最终明朝战败,致使关外明军精锐尽丧。从此,明朝再无实力与大清对决。

崇祯无奈再想和谈
松锦战后,清朝虽然取得胜利,但整个战役旷日持久,清军损失也较大,后勤补给困难,于是皇太极有意挟胜利之机跟大明和谈,趁此捞取一些好处。
大明在松锦大战的同时,崇祯任命总督傅宗龙、汪乔年出关讨农民军,结果两人均失利并战死,李自成和张献忠已成大势。如果能够和清朝和谈,给大明换取喘息之机,集中力量对付农民军,也会给大明带来一线生机。
双方一拍即合,和谈再次提上议程。
悄悄进行的和谈却因小小家童的失误功亏一篑
崇祯帝密令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负责和谈具体事宜,和谈必须瞒着朝中大臣,悄悄地进行。本来和谈进展顺利,一天兵部职方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,陈新甲看完之后随手放在桌上,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,竟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。与清朝和谈的事情才传出来,朝中群臣哗然,纷纷弹劾陈新甲,要求陈新甲解释清楚。
崇祯怪陈新甲泄露此事,将陈新甲下狱,陈新甲曾在狱中上书自辩,但崇祯不理会。为避免陈新甲泄露更多的机密,崇祯下令杀死陈新甲。
和谈再次不了了之,明朝也错过了最后一次机会。

和谈失败的背后是崇祯没有担当的体现
表面上看和谈失败的原因是因为陈新甲保密工作做得不到,把密函随意丢在桌子,结果家童不慎传了出去。实际上是崇祯作为皇帝不能担当,才会导致和谈失败。有两个问题是可以讨论的:
1.和谈为什么要悄悄进行?自大明建立以来,借鉴宋朝孱弱的外交经验,认为和谈是丧权辱国的行为,所以大明不会轻易与外敌和谈。一旦进行和谈,会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。松锦战败之后,崇祯很明白,和谈可能是明朝唯一的机会,否则明朝会灭亡,但崇祯仍然害怕群臣知道,只能悄悄地进行。
2.泄密之后为什么要杀陈新甲?陈新甲泄密之后曾在狱中自辩,崇祯担心陈新甲泄露出是他授意和谈的,那么崇祯也会被群臣群而攻之,甚至在历史上留下骂名,所以才会杀掉陈新甲灭口,再把所有事情推到陈新甲身上。
那么再试想一下,如果陈新甲没有泄密,而是完成了和谈的任务,难道崇祯也不会公开和谈的事情吗?和谈可不是一件小事,崇祯如何隐瞒到底呢?
小编的猜想是:如果和谈成功,崇祯会制造机会将和谈的事情泄露出来,然后再以私下和谈为由杀掉陈新甲,崇祯自己就可以撇开关系,陈新甲则背下骂名。和谈成功已成既定事实,崇祯也达到目的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所以,陈新甲从接受和谈这个任务开始,不管和谈结果如何,他都注定要死,而且还要为崇祯背下黑锅。朝中群臣个个都是人精,难道他们就看不出崇祯的心思吗?没有崇祯的授意,借陈新甲十个胆,他也不敢私下跟皇太极和谈。
崇祯虽有雄心壮志,也算勤勤恳恳,但他的能力和性格特点就注定了他无法挽救明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