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蜀地形图,据说记载了益州各郡各关隘地形特征及益州兵力部署。在三国演义中,益州别驾张松向刘备献上了《西蜀地形图》,刘备感动地抚摸着张松的手恋恋不舍。因为三国演义,西蜀地形图也变得尽人皆知,在游戏和自创文学中,西蜀地形图更是屡见不鲜。 张松其人 张松,字子乔,刘璋的部下,益州别驾,成都(今四川成都)人。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,可以得到关于张松这个人的性格特点:1.长相很丑,个头矮;2.性格放荡,有点狂妄;3.有才华,有过目不忘之能,在三国演义里说张松看了一遍曹操写的《孟德新书》,居然能把背下来。 张松与、法正、孟达迎刘备入西蜀,被兄长张肃发现并告发,后被杀。 西蜀地形图是什么东西呢? 三国时代的史学家韦昭所撰《吴书》中记载:备前见张松,后得法正,皆厚以恩义接纳,尽其殷勤之欢。因问蜀中阔狭,兵器府库人马众寡,及诸要害道里远近,松等具言之,又画地图山川处所,由是尽知益州虚实也。 从韦昭所撰的《吴书》中可以看到西蜀地形图应该是这样的: 1.画有西蜀地形地貌特点及各交通要道信息; 2.标有西蜀各郡县及各关隘的的地理位置、周边地形特点。 3.标有刘璋在整个西蜀的兵力部署情况。 简单来讲,这是一部详细的军事地图,通过西蜀地形图,刘备尽知益州虚实。 张松是怎么将西蜀地形图献给刘备的呢? 张松有过目不忘之能,将西蜀地形画了下来,本想将西蜀地形图献给曹操,以获得曹操的赏识。由于张松容貌较丑,且言语不逊,不受曹操待见,没有拿出西蜀地形图,气愤而走。在回益州的途中,路过刘备的地盘,张松受到刘备的热情款待和礼遇,当时和刘备谈得很投机,激动之下,从袖子里面将西蜀地形图掏了出来交给刘备,后来还帮助刘备夺取益州。 西蜀地形图在历史上存在吗? 小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西蜀地形图在历史上可能并不存在,而张松所谓的西蜀地形图可能只是一张普通的地图而已。理由如下: 1.《三国志》及其他权威史料均没有关于西蜀地形图的记载; 2.一幅要画尽西蜀地形,且要让人尽知益州虚实的地图形在内容上是比较丰富的,不可能简简单单地画下来。它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,甚至需要实地勘察,才能绘制,绝非一个文人就能做到,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张松有这样的能力,或组织这样的事宜。如果真有西蜀地形图,这对于当时而言,肯定是非常有价值的,绝对是可以流传百世的作品。 3.《三国演义》中描写张松献图的情景肯定是虚构的。三国时代虽然已有造纸术,但蔡伦的造纸术并不成熟,且成本较高,并没有得到普及,当时的人使用最多的还是木牍、竹简、缣帛等,在木牍、竹简、缣帛上绘制精密的地图,显然是不大可能的,如果要完成这样的巨著,可能要耗尽数十年时间。张松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去完成。况且《三国演义》中,张松是从衣袖中掏出了西蜀地形图,这也不符合实际。 4.史料关于张松东行的记载与张松献图有矛盾。 《三国志》: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,曹公时已定荆州,走先主,不复存录松,松以此怨。会曹公军不利赤壁,兼以疫死。松还,疵毁曹公,劝璋自绝,因说璋曰:“刘豫州,使君之肺腑,可与交通。”璋皆然之,遣法正连好先主,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,正遂还。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,刘璋派张松去见曹操,时间是曹操占领荆州之后、赤壁之战之前,应该是公元208年,而三国演义是写张松东行是在刘备夺取荆州之后,显然时间上不对应。曹操对张松不礼遇,张松并没有去见刘备,而是直接回益州去了,回去的时间应该正好是赤壁之战之时(会曹公军不利赤壁,兼以疫死)。这里面有几点值得注意:1)张松是去见曹操的,跟刘备没关系;2)刘备战败,当时应该在夏口,张松回益州根本就不经过夏口。3)刘备当时战败,在夏口狼狈得很,张松又如何会看得上刘备呢?况且又是赤壁大战之时,张松去见刘备干嘛?刘备哪有心思惦记着益州。 所以,张松东行之时应该是没见过刘备,那么献图之事当然也是虚构的。 不过张松既然没见过刘备,又怎么会对刘璋说:“刘豫州,使君之肺腑,可与交通。”理由只有一个:疵毁曹公。不被曹操礼遇,心里不高兴,就在刘璋面前说曹操的坏话,顺便带上刘备,刘备躺着中枪而已。 那么,张松又是什么时候跟刘备联系上的呢?虽然史料并未明确记载,但时间上肯定是刘备夺取荆州之后,那里刘备有一定的实力,有染指益州的野心,而张松不爽刘璋,想让益州易主,两人一拍即合。 |